首頁—正文 分享
天涯與文門,程哲的驚天一“刻”
2023年09月30日 17:05 來源:三亞新聞網

  據說,知州程哲特別喜歡崖州的藍天大海。有一天,他與同事放班后閑逛,來到今天的“天涯海角游覽區(qū)”。面對無垠的海面和高遠的天空,不禁贊嘆連連,興之所至,寫下“天涯”兩個字,后命人刻在海邊的巨石上。 

  天涯,一般解釋為“天的邊緣處,比喻距離很遠”。程哲應該讀過唐朝時“一去一萬里,千去千不還”的古崖州的天之遙、地之遠,寫下“天涯”二字,想必是有感而發(fā)。 

  關于“天涯”石刻,程哲曾經“丟掉”過作者的頭銜。 

  1956年11月,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拍攝了紀錄片《寶島游記》,第一次向外界披露稱,“天涯”“海角”4個字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所題。這一說法曾風靡全國,影響很大。 

  時隔近6年,1962年1月12日至2月12日,郭沫若在海南度假,應邀點校清朝光緒三十四年重修的《崖州志》時,發(fā)現書中記載:“天涯”石刻,亦在下馬嶺海濱石上,與“海判南天”相去咫尺。字大三尺許。旁鐫“雍正十一年程哲”。字四寸。 

  1962年1月16日黃昏,郭沫若再次游天涯時,對“天涯”二字及落款看得很仔細,果然,“雍正十一年”在“天”字右邊,“程哲”在“涯”字左邊。為此,郭沫若認定程哲是“雍正十一年”題刻“天涯”二字的。這一發(fā)現,重新認定了“天涯”二字并非蘇東坡所寫,而是程哲所寫。 

  而與“天涯”近在咫尺的“海角”兩個字,據考證為海南澄邁人王毅1945年所題。 

  1939年2月,日軍侵瓊,海南淪陷。王毅率部抗擊,一年間殲擊日軍120多次,殲敵1500多人。1948年,他上書中央要求海南建省。1949年1月27日,王毅從上海乘太平輪赴臺灣,夜航至舟山海域與建元號輪相撞,兩船皆沉,他遇難時年49歲。 

  關于當年的事件,還被導演吳宇森拍攝成電影,名字就叫做《太平輪》。 

  程哲在崖州留下的“墨寶”,不止“天涯”。 

  在如今的天涯區(qū)千年古寨文門村,還矗立著一塊“天涯”石的姐妹石——“驚天石”,也是程哲題刻,但不如它“大哥”名頭響亮。關于它,還有許多傳說。 

  據文門村人介紹,抗日戰(zhàn)爭期間,侵華日軍掃蕩文門村時,全村男女70余人逃入“驚天石”下的石洞中藏匿,因此逃過劫難,甚至還在洞中產下了兩名嬰兒,所謂“因驚得喜,化兇為吉”,于是,“驚天石”在文門村有了“村寶”的美譽。 

  及至現在,文門村的村民依然在堅持祭拜“驚天石”,以求村民平安幸福。 

  文門村可以稱得上一個“石頭村”,按照路牌指示,在水庫邊上坐落著一塊“欽差讀書石”,是先人學習文化的代表之作。 

  文門村還歷代相傳著一個“五石相映”的故事。這5塊石頭分別是:官帽石、驚天石、貓石、回音石、喚海石。 

  祖輩曾給村民講過這樣一個傳說,也是對天涯海角幾塊石頭的另一種演繹:當年七仙女下凡的第一站,就是現在的天涯海角游覽區(qū),那里海天一色,美不勝收。幾個仙女頓覺比天上還美,便斷了返回天庭的念頭。玉皇大帝得知后,遣派哪吒他爹——托塔天王李靖來尋找。后者到了天涯海角,也被美景所吸引,在此定居。 

  如果仔細觀察,天涯海角那里分布著7塊石頭,它們就是七仙女;而擎天一柱就是李天王。 

  玉皇大帝眼見著8個神仙流連忘返,親自率領大隊人馬前來問罪。據說,“驚天石”就是玉皇大帝,文門村其他散落的石頭即天兵天將。 

  想必,當年的程哲也知曉這個傳說,才題下“驚天”一刻,與“天涯”遙相呼應。如果他是一位小說作家,估計當時會洋洋灑灑地寫下一篇玄幻爽文,把這時空交錯的愛意情綿串連在一起。 

  程哲的骨子里,一定深刻著那份浪漫。 

  (三亞傳媒融媒體記者 王鑫 )

編輯:陳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