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正文
分享到:
從馬來西亞到萬寧市和樂鎮(zhèn)琉川村的尋親之旅
2025年06月09日 16:41 來源:海南日報
萬寧市和樂鎮(zhèn)港北大橋距離當年李禮益下南洋的港口約1公里。李少雄 攝
萬寧市和樂鎮(zhèn)港北大橋距離當年李禮益下南洋的港口約1公里。李少雄 攝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人們常常忽略了內心深處追溯血脈根源的渴望之情。然而,總有一些人不畏艱難,跨越千山萬水,只為尋找遺失已久的親情紐帶。

  今年4月,一個關于尋根問祖的故事,在萬寧市和樂鎮(zhèn)琉川村悄然上演。

  “爸爸,我們回家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筆者遠居馬來西亞的堂姐玉美和堂弟文才,他們的父親是筆者的大伯父李禮益。多年前,他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生前對故鄉(xiāng)的記憶雖已模糊,但是對家的眷戀卻始終不變。這片深情如同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玉美和文才多次回到海南,踏上尋根之旅。時間的流逝并未消磨掉他們的決心,反而讓這份渴望之情愈發(fā)強烈。

  玉美和文才依稀記得父親生前提過萬寧和樂村,實則誤將和樂鎮(zhèn)記成和樂村,或許這就是他們屢次到海南尋親未果的原因。

  今年4月23日,這段漫長的尋根之路終于迎來曙光。回鄉(xiāng)前,他們經過深思熟慮,一起在網上研究地圖,推斷出父親當年下南洋時乘船的碼頭可能位于和樂鎮(zhèn)附近的港北港。他們通過互聯網在中國龍舟小鎮(zhèn)——和樂鎮(zhèn)預訂了民宿房間,在深夜時分抵達這個充滿希望的港灣。

  次日清晨,玉美和文才滿懷期待地來到民宿前臺,向工作人員打聽附近的李姓村落。巧的是,這位工作人員的朋友正是昨晚接送他們的出租車司機。這位司機是本地人,對和樂鎮(zhèn)的情況了如指掌。他熱心地告訴玉美和文才,和樂鎮(zhèn)琉川村是港北港附近李姓人口最多的村莊。

  在這位司機的指引下,他們驅車前往琉川村。六七公里的路程不長,對玉美和文才而言,卻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當車輛緩緩駛入琉川村,流淌在血液中的親情、魂牽夢繞的思鄉(xiāng)之情讓他們倍感親切。

  在琉川村李氏祠堂里,當地退休教師李智香的指尖在李氏族譜“禮”字輩的墨跡上尋覓。在祠堂昏暗的燭光里,浮塵在二十七世“李禮益”的名諱上起舞,喚醒了沉睡八十載的往事。

  據村志記載,北宋年間,李三畏自福建莆田遷居瓊州,擇地定居琉川村,成為開村始祖。如今,其后裔遍布海南八個市縣,人數多達十萬。

  玉美望著祠堂梁枋間斑駁的彩繪,那些駕帆破浪的先祖畫像,竟與父親臨終前顫抖著畫在藥盒上的簡筆畫漸漸重合,終于找到家啦!

  視頻通話接通后,筆者的弟弟少安拿著手機的手微微顫抖。祠堂石階上的玉美姐弟,?诓铇抢锏纳侔残值埽膲K手機屏幕拼出完整的家譜。海風穿越百年祠堂,攜著咸濕嘆息,輕撫過激動的淚眼。祠堂內,姐弟倆大聲歡呼:“爸爸,我們回家了!”幾代人的魂牽夢繞,尋根問祖的夙愿今朝終圓。

  南洋往事

  1926年,李禮益在和樂鎮(zhèn)琉川村呱呱墜地。12歲那年,為了避免被抓作壯丁,他隨伯父和兩位堂兄弟背井離鄉(xiāng),遠赴南洋謀生。他們一行四人從港北港碼頭啟航,乘坐帆船歷經十多天的漂泊,終于抵達南洋彼岸。經過多次輾轉遷徙,他們最終在馬來西亞檳城定居。

  目光轉向1944年的海南島。彼時,戰(zhàn)火紛飛,兵荒馬亂,加上連年干旱等自然災害,糧食嚴重歉收,家鄉(xiāng)陷入饑荒,霍亂等傳染病肆虐,餓死、病死者眾多。這一年,筆者的爺爺撇下2個未成年的孩子撒手人寰。筆者的奶奶何賢鳳,時年不滿37歲。她身高約1.67米,性格剛硬,為人善良,是后安鎮(zhèn)后市村人。因為丈夫在家中排行老三,人們便尊稱她為后市三婆。丈夫去世后,家中一貧如洗,她想做生意,卻苦于沒有本錢。向他人借錢,又無人愿意施以援手。因為在很多人眼中,年輕貌美的她很可能會改嫁,借錢給她有可能石沉大海。

  無奈之下,奶奶想將家中僅有的一床棉被典當給村里的梁啟忠,換得幾塊銀圓做生意本錢。梁啟忠看到奶奶手中那張半舊不新的棉被時,便明白了她的困境。他說:“三婆,你拿被子給我,全家人冬天蓋什么?需要錢的話,我借給你!睉{借這位好心人借來的幾塊銀圓,奶奶靠一根扁擔做起買賣大米的小生意,后來還學會釀米酒,用糟粕來養(yǎng)豬。她每天起早貪黑、勤儉持家,日子才逐漸有了起色。為了將孩子撫養(yǎng)成人,她終生沒有改嫁。在那段艱難歲月中,奶奶用堅韌創(chuàng)造了傳奇,以不屈不撓的精神,不僅養(yǎng)活了全家人,還在逆境中綻放出生命的異彩。

  1947年,李禮益曾返鄉(xiāng)探親。他在馬來西亞與一位福建籍華裔女子結為連理,婚后育有兩男一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每逢年節(jié)都會給家里寫信或寄回“馬幣”(馬來西亞法定貨幣林吉特)。然而,隨著生意投資失敗,家信逐漸稀少,加之多次搬家等原因,從上世紀70年代初起,他與故鄉(xiāng)家人徹底失去聯系,仿佛一只斷了線的風箏,杳無音訊。

  大伯父李禮益的失聯,成了奶奶的一塊“心病”。從那時起,她開始抽水煙,不到60歲就滿頭白發(fā)。每次有南洋客回鄉(xiāng)探親時,她都會向他們探聽大伯父的消息,但每次都是滿懷希望而去,最后失望而歸。隨著奶奶年事漸高,行走不便,便逐漸放棄了這一念頭。然而,在彌留之際,她仍不停地呼喚著大伯父的名字。這件事也成了筆者一家?guī)状诵闹泻艽蟮倪z憾。

  心有靈犀一線牽

  為了尋根問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玉美曾隨母親和丈夫兩次跟隨旅游團來到和樂鎮(zhèn),但是因為缺乏詳細的老家地址信息,他們多方打聽都未能得到老家親人的信息,只能遺憾返程。半個多世紀匆匆逝去,南洋往事成了家族里一段遙遠的記憶,只能在祖輩的口述中拼湊出那段背井離鄉(xiāng)、漂泊海外的艱辛歷程。

  無論身在何方,對家的眷戀和向往,永遠是人們前行的動力,親情永遠是人們心中最溫暖、最可靠的港灣。這段尋根之旅,不僅是對家族歷史的追溯,更是內心深處情感的回歸,雖歷經波折但終得圓滿。玉美姐弟堅持不懈的尋親之旅,讓人們看到了跨越時空的親情力量。筆者為此賦詩一首:

  “孤帆遠漂下南洋,幼時隨伯別故鄉(xiāng)。

  夢里依稀游故國,慈母倚門盼兒歸。

  姐弟千里尋根祖,親人歡聚拜祠堂。

  香火繚繞情更切,淚灑衣襟話滄桑。

  同檐骨肉情難斷,心有靈犀一線牽。

  今朝得見親人面,始信人間有奇緣!

  ■ 李少雄

編輯:陳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