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海南日報客戶端戶丨記者曾毓慧
8月14日臨近下午1點,在儋州市那大鎮(zhèn)解放社區(qū)東門街核酸采樣點,雖說有遮蔭,此時太陽烘烤著地面,悶熱得很,看到排隊采集核酸的居民漸少,協(xié)助值守這一點位的白沙黎族自治縣支援儋州抗擊疫情志愿服務隊第三小分隊隊員鄧永輝等到同伴們都吃過了午飯,他才抓起最后一份盒飯走到就餐區(qū)域,匆忙扒拉了幾口,然后打趣地說了句:“今天的鴨肉很入味,搭配了豆角和青菜,還有一個煎蛋,這伙食不錯!”
鄧永輝是白沙電商中心的一名黨員干部,這也是他自8月12日下午與白沙200余名志愿者馳援儋州開展志愿服務工作的第3天。東門街這一核酸采樣點位于鬧市區(qū),從當天清晨7點開始,有序排隊等待核酸采樣的居民來了一撥又一撥,在醫(yī)護人員忙著采集核酸檢測樣本同時,鄧永輝與同行的志愿者既要忙乎于現(xiàn)場維序等事宜,也要協(xié)調(diào)物資配送,任憑汗水浸濕了后背的衣裳,但他臉上始終保持著微笑。
原本以為下午1點就能完成當天的核酸采樣工作,但午飯后又有不少居民前來排隊,核酸采樣點的隊伍很快就排到了五六十米的長度!斑@阿婆歲數(shù)有點大,前排的幾位居民體諒一下吧,讓她先做核酸行不?”“這位大哥,咱排隊別往前擠,至少保持1米安全距離”……鄧永輝見此,沒來得及吃完最后兩塊鴨肉,又穿上工作服忙開了。
直至當天下午4點,鄧永輝所在的東門街核酸采樣點工作終于收尾,待與同伴們完成現(xiàn)場消毒等事宜后,他這才蹲坐在路邊石階上掏出手機給妻子王燕燕連發(fā)了兩條微信:“我這邊剛剛收工,你那頭忙不?”“給閨女打電話了不?也不知兒子在村里搗蛋不?就愁爺爺奶奶搞不定!”此時,與丈夫同日“逆行”馳援儋州的王燕燕正在數(shù)公里開外的一間疫情隔離酒店值守,不過,這兩天多以來,兩口子忙得愣是沒機會碰面一回。
“我這邊排班、休息都沒法正常作息,幾名志愿者都是‘三班倒’,一有緊急情況半夜也是隨叫隨到。”王燕燕是白沙第一小學副校長,也是一名黨員,8月12日上午,兩口子倉促地把年僅9歲的兒子送至鄉(xiāng)下讓老人看護,然后“結伴”馳援儋州,心里難免有所牽掛。王燕燕介紹,這一疫情隔離酒店主要安頓著100余名新冠病例密接人員,由于隔離時間較長,部分人員也難免情緒失控會向值守人員“撒氣”,這就需要志愿者通過電話等渠道耐心開導,并想方設法幫助解決密接人員的合理訴求,壓力也著實不小。
而鄧永輝剛才微信里所牽掛的閨女,名叫鄧曉穎,今年21歲,現(xiàn)就讀于大學二年級,自8月4日起,暑期返鄉(xiāng)的她就向白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動請纓成為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主要協(xié)助各鄉(xiāng)鎮(zhèn)疫情防控的信息采集事宜。據(jù)悉,截至8月12日,白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已統(tǒng)籌儲備防疫應急志愿者1400余人。
“爸媽都是有10多年黨齡的黨員,我也是一名預備黨員,更要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活動!”臨近傍晚飯點,鄧曉穎還奔波在疫情防控信息采集的路上,盡管臉上布滿了倦容,但此時,她眼神里除了自豪,又添了堅定。